珍貴的天然瑰寶
早在西元1636年荷蘭人所繪製的古地圖上,就已發現濁水溪口濕地的樣貌,經過時間日積月累的堆砌,由濁水溪所沖刷堆積的潮間帶寬達5、6公里,孕育了豐富的物種,更造就了彰化海岸海牛蚵車的漁村文化。
有別於台灣北部、南部或是東部的海岸,濁水溪口的濕地有特殊罕見的泥質,是全台唯一的潮間泥灘地,堪稱是國寶級濕地,甚至具有世界遺產之價值;海峽潮流自南而北,於彰化沿海淤積成為潮間帶寬廣的濕地,原因有二,其一為高達5公尺的潮差使泥沙淤積,二為濁水溪出海口出沙量,以及地勢平坦等元素所形成,實為大自然的厚愛。
全台僅有的泥灘地、寬廣的潮間帶形成天然消波塊、豐富的生態景觀、濁水溪流域所孕育的魚米之鄉、於淺海活動的獨立種白海豚(品種有別於廈門、香港,為該海域特有種)等等,在在的顯示濁水溪形成之不易,其珍貴性不可言喻。
工業非發展的唯一選項
在大城國光石化撤案後,許多人不禁會問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能否共存?」這兩大面向並非相抵觸的,而是取決於決策者通盤規劃能力以及選擇策略。
濁水溪孕育了彰化農漁牧產業,此外濕地為本縣最大的牡蠣產區,若引進高汙染、高耗能的重工業,不僅僅會造成生態浩劫,重工業所造成的空氣汙染、水汙染,或是越域引水等問題將耗損極大的成本,更不符合地方產業發展的特性。
經濟發展有許多選項,主政者應與地方取得共識,強化產業特性再進行發展,為地方型塑能夠永續經營的百年大業,而非拔除地區長期經營的產業成果,空降不符合地區特性的夕陽工業。
錯誤的決策所造成的損害歷歷在目,雲林六輕、核四爭議、日本海嘯核災等等案例,讓我們體會到在短暫的蒙其利後,深受其害之苦。填海造地引進重工業並不符合濁水溪濕地發展的期待,善用在地資源,發揚產業特性,方能永續經營。
在地特色為發展優勢
改善地方發展,不是選舉支票,也絕對不是產業的軍備競賽,政府應花時間將台灣的土地做詳盡的國土規劃,而不是投入繁複的社會資源,在環評中虛耗力氣。彰化在農漁產業上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,稻米、葡萄、花卉等作物遠近馳名,其中濁水溪流域更是精華地區。
結合地方特色,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型態,是擁有這片濕地的鄉鎮應該致力去努力的方向。未來應積極支持「濕地法」通過,讓政府公告濁水溪濕地為國際級濕地,並建議朝著「高優質農漁業」、「生態旅遊」、「文化創意」、「教育環保」這四大方向來發展。
出產自國家及濕地的珍珠蚵能透過認證增添更多競爭力、美味的「螻蛄蝦」讓造訪民眾口齒留香、坐牛車觀海收蚵則是台灣難得的生態體驗,這些特色都是土生土長,無須加工雕飾的自然賣點,更是將本縣濕地文化推向國際的最佳利器,更重要的是,是在地民眾能夠深入參與、永續經營的無煙囪產業。
敦促「濕地法」通過並非是要限制濕地的使用方式,而是要透過政府的法源保護,爭取更多資源、資金挹注,進而促進經濟發展。如沿海自行車步道的建置、旅客服務中心的設立、導覽解說人員的培訓等等,以濁水溪濕地教育、觀光機能為根基,在軟硬體及周邊產業如商店街、飲食、住宿等資源投入後,必定可為地方帶來就業機會與發展。
在「環境教育法」通過後,濁水溪濕地將會是通過認可的環境教育點,各機關團體、學校師生,甚至是來自國內外的團體都有機會一睹台灣獨有的泥灘海岸濕地,結合當地特色,讓鄰近居民得以投入,發展庶民經濟,讓生產、生活、生態三生永續經營的概念能夠融入社區,提供居民多元的選擇權,如此才是地方之福。
本縣鹿港的人文古蹟每年總能吸引眾多的遊客前來遊覽,搭配王功漁火節、田尾花卉園區的基礎,若濁水溪濕地周邊休憩機能可以規劃得宜,海線濕地的生態人文之旅將是未來中部旅遊的新興選擇。
英國、德國等國家都有將工業區全面停工,進行環境復育的案例,濁水溪濕地未來的規劃有很多選項;破壞珍貴的自然生態,引進夕陽工業對國土與地方未來並非明智之舉,以永續經營的方針,發揚在地特色,讓地方民眾認同自己的土地,才能讓地方發展長長久久。
|